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我省 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實施意見 黔府發[2011]24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區行署、各縣(自治縣、市、市轄區、特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1]8号)精神,加快推進我省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保障農業生産用種安全和糧食等主要農産品的有效供給,增加農民收入,現結合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全省農作物種業發展的形勢 自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以下簡稱:“種子法”)頒布實施以來,全省農作物種子管理工作不斷完善,農作物種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糧食單産水平大幅提高,年總産量穩定在1150萬噸左右,全省農村人口基本實現了糧食自給。科研育種和推廣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尤其是山區玉米和“雙低”油菜新品種選育推廣成效突出,初步形成與複雜生态類型相适應的作物品種布局;種子生産、經營能力不斷增強,主要農作物商品種子基本實現精選加工包裝和标牌銷售;種子生産面積逐年增加,“三雜”良種和脫毒馬鈴薯種薯生産基地初具規模;基本建立了省、市、縣三級種子管理體系,市場監管能力、種子質量監督檢測能力有所增強,農作物新品種試驗示範、品種審定和退出機制不斷規範完善。但是,随着種子市場的全面開放,我省農作物種業面臨巨大挑戰,突出表現在新品種科技創新能力弱,商業化育種水平低,良種繁育基礎設施薄弱,種子生産條件差,種子企業市場競争力弱,種子質量檢驗檢測能力不強,種子市場監管技術和手段落後,種子儲備制度不健全等。這些問題影響了我省農作物種業和農業健康持續發展,必須多措并舉,切實加以解決。 二、發展目标 到2020年,建成科研分工合理、産學研相結合、資源相對集中、運行高效的育種機制,選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全省良種更新換代2-3次,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良種在在農業生産科技貢獻率中的比例提高到55%;扶持3-5個研發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的區域龍頭企業,打造1-2個全國性的種業集團;建成具有我省特色的現代農作物種業管理體系,支撐和保障全省糧食安全和特色經濟作物産品的有效供給,推進全省現代農作物種業的健康發展。 三、重點任務 (一)加強農作物品種研發基礎設施建設。圍繞豐富主要糧食作物和優勢特色作物品種資源,加快省級農作物資源改良中心、科研育種創新基地、種質資源保存庫、種質資源圃和南繁育種創新平台建設,突出省、市(州、地)農業科研院所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加強農作物種質資源搜集、保護、鑒定和育種材料的改良、創新。開展農作物轉基因品種選育與安全檢測。 (二)建立完善商業化育種體系。鼓勵科研院所開辦的種子企業整合現有育種力量和資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場化、産業化育種模式開展商業化育種,逐步建立起企業為商業化育種的主體,科研教學單位以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為主的種業科研新體制。引導和積極推進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業化育種,力争到“十二五”末,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與其開辦的種子企業基本實現“事企脫鈎”。 (三)加強種子生産基地建設。充分利用我省天然隔離條件好、種子生産成本較低的優勢,科學規劃種子生産優勢區域布局,在黔東南、銅仁、遵義、黔南等适宜水稻制種區建設雜交水稻良種生産繁育基地10萬畝;在遵義、黔西南、六盤水、畢節、安順等适宜玉米制種區建設雜交玉米良種生産繁育基地10萬畝;在銅仁、遵義等适宜油菜制種區建設雜交油菜良種生産繁育基地5萬畝;在貴陽、畢節、六盤水、黔西南建設馬鈴薯原種生産基地2萬畝;在适宜生态區建設高粱、辣椒、蔬菜、茶葉、烤煙、中藥材等特色農作物種子生産基地。改善現有制種基地基礎設施條件,鼓勵省内種子企業采取與制種合作社聯合協作等方式建立相對集中、穩定的種子生産基地,實現種子生産集約化、規模化,增強種子生産能力。 (四)培育壯大種業龍頭企業。鼓勵本地大型企業通過并購、參股等方式進入種業,支持、引導種子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産業集中度,組建、培育3-5個分别以雜交玉米、雜交水稻、雜交油菜為主的研發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的區域龍頭企業,打造1-2個發展趨勢好、綜合能力強的育繁推一體化全國性種業集團。 (五)健全農作物品種試驗基地。在全省不同生态區域建設18個農作物品種區域實驗站,重點承擔水稻、玉米、油菜、馬鈴薯、辣椒等主要農作物新品種區域試驗、生産試驗和展示示範。建立蔬菜、辣椒、果樹、中藥材等特色經濟作物試驗示範基地,以及抗病、抗蟲、耐冷性鑒定站和品種标準樣品庫。 (六)強化市場監督管理和品種管理。嚴格農作物種子生産、經營行政許可,逐步推行縣級農業綜合執法。加強種子行政許可事後監管和日常管理,加大對種子購銷環節的管理力度,嚴厲打擊搶購套購、套牌侵權、生産經營假劣種子等行為,切實維護公平競争的市場秩序。進一步規範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生産試驗,提高品種審定标準,建立完善的區試評價體系和審定标準體系,規範品種審定程序。完善品種退出機制,加快不适宜品種的退出。 (七)強化種子質量檢驗體系建設。加大對重點企業、重點品種的監督抽查力度,确保農業生産用種安全。加強省級檢測中心檢測能力建設,積極開展品種真實性分子檢測和轉基因檢測。在現有的4個市(州、地)檢測分中心的基礎上,加快完成其餘5個市(州、地)級檢測分中心的建設。在糧食生産大縣、種子生産大縣建設縣級種子質量檢測中心。逐步建設縣級種子質量标準檢驗室,使全省各個縣(市、區)都具備種子“四項”質量指标的檢測能力,形成較為完善的省、市、縣三級種子質量監督檢測體系,增強種子質量監督管理能力。建立完善全省種業信息管理網絡系統。 (八)完善種子儲備制度。在現有國家救災備荒種子儲備基礎上,建立省、市(州、地)兩級種子儲備制度,實行分級儲備、分級管理,合理安排儲備計劃,确保災後恢複生産用種需要。完善種子收儲政策,鼓勵和引導相關金融機構特别是政策性銀行加大對種子收儲的信貸支持,省、市(州、地)級财政分别對種子儲備給予貸款貼息補助。 四、政策保障措施 (九)加強種業發展組織領導。由省農委會同發展改革委、科技、财政、國土資源、商務等有關部門建立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研究協調指導種業發展和解決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細化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共同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各地要加強對農作物種業工作的領導,因地制宜地制定扶持本區域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方案,為我省農作物種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十)加快健全種子管理體系建設。健全種子管理機構,強化各級農業部門的種子管理職能,加強種子質量檢驗、新品種試驗和信息服務網絡三大技術體系建設。加強種子管理隊伍建設,在鄉鎮農技服務中心增設種子管理崗位,重點加強縣級種子管理機構的建設,落實編制和人員,明确種子管理機構公益性和行政管理職能。各級政府要将屬于公共服務範圍的農作物種子管理工作經費納入同級财政預算,确保各級農業部門及其種子管理機構有效履行職責。 (十一)加大種業的投入。各級政府要積極支持農作物種業發展,加大對農作物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的投入,調整、優化種業資源配置方式,逐步建立以财政資金補助為導向,“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投資為主體,社會資金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在積極争取國家農作物種業基礎設施投入的同時,省财政在現有投入基礎上每年再投入1000萬元,用于加強育種創新,農作物種質資源創新、收集、整理、保存,農作物種子市場監管,農作物新品種試驗,農作物種子質量檢驗檢測,農作種子生産、繁育和農作物種子信息網絡體系建設等。各地要比照省的做法,每年安排适當資金,積極支持農作物種業發展。要把倉儲、加工機械等設備納入農機具補貼範圍給予适當補貼,減輕企業負擔,解決企業自身投入不足等問題。 (十二)完善種子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對成長性好、綜合實力強,或通過兼并重組後符合條件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的種子生産經營所得,免征企業所得稅;對兼并重組涉及的資産評估增值、債務重組收益、土地房屋轉移等給予稅收優惠,具體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十三)創新種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改進現有農作物種業科研成果評價方式,修改和完善商業化育種成果獎勵機制,形成有利于加強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和解決生産實際問題的評價體系,建立健全品種權轉讓交易平台,完善利益分配機制,調動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鼓勵和支持科研教學單位的科研成成果、育種資源、研發人才進入種子企業開展商業化育種,激發種業科研活力。對推廣面積較大,在農業生産上有較大貢獻的品種選育單位或個人給予适當的獎勵,具體辦法由省農委會同科技、财政等部門制定。 (十四)建立風險分散與誠信體系。建立種子應急風險機制,試行農業生産保險制度,建立由政府、企業和農戶(合作社)共同參與的農作物種子生産風險分散機制。通過對企業的信用等級評價,逐步建立企業誠信體系。
貴州省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